“我们的悦悦圩日”--园本课程游戏化教学的成长故事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幼儿园
2012年10月, 教育部颁布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旨在深入贯彻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帮助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全面提高科学保教水平。 在《指南》的指导下,以“我们的悦悦圩日”为例,探索课程游戏化教学构建与实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第一阶段:新时代背景下,园本课程游戏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校教育是文化保存、传递的主要途径,而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课程教育改革,应当把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团结友爱”。这充分强调了民族地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圩日文化是广西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圩日”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圩日”当天,人们到集市上交易、或办事,就叫圩日。圩日文化是一项具象的、生动、有趣的民俗文化,也是伴随着幼儿成长、为幼儿所熟悉的文化,因此,将“圩日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能够很好地满足幼儿探索民族文化、了解家乡的需要,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文化认同感,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圩日活动是广西特有的民族文化活动,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活动。
第二阶段:园本课程游戏化教学构建与实施
在幼儿园中,游戏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形式,是最能够充分体现幼儿主体性的基本活动,更是幼儿学习或经验建构的“自组织”过程,具有生成课程的巨大潜能。课程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幼儿园应采取游戏式的教学法去教导幼儿。在游戏中,幼儿会忘记了自己,用全副的精神,去做他的游戏,收获愉悦的情感体验,并发展身心,敏捷幼儿的感觉,习得有益的经验。
“我们的悦悦圩日”混龄游戏课程以“圩日文化”为契机,实现课程游戏化,将游戏与教学有机整合。其中,教师根据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兴趣需求,将教育意图渗透到“悦悦圩日”的游戏之中,引导幼儿参与“悦悦圩日”混龄游戏,了解、感受圩日文化,自主建构经验,实现全面、有效、主动的发展。
初期阶段(2016年1月-12月):通过创建书库丰富教师对圩日文化资源的了解,丰富幼儿教师对广西圩日文化的了解,更好地开发与利用文化课程资源
探索阶段(2017年1月-12月):借助田野调查、主题讲座的方式,进一步增强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做好资源的过滤、筛选,使资源融入课程。
探索阶段(2018年1月-至今):建立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库,为教师课程实施提供便利。加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管理、物化,结合本园实际,将圩日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建立丰富、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库,清晰罗列圩日文化课程资源,让教师在实施“悦悦圩日”混龄游戏课程时可借鉴、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提升课程实践能力。
第三阶段: 基于实践组织课程,凝练课程实施方式。
结合相关理论依据和本项目的具体研究问题、内容,项目实施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一)确定课程目标。
从幼儿发展领域的维度出发,“悦悦圩日”混龄游戏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
知识——“认知”。引导幼儿认识圩日,知道圩日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圩日的特点、内容和文化意义。
技能——“技能”。在“美食摊”中帮助幼儿获得选择食物、切配食物、烹饪食物及种植食物的操作技能;在“游戏点”中引导幼儿获得沟通交流、协商合作的社会性能力;在“自由市场”、“悦悦服务站”中支持幼儿获得问题解决、大胆表达想法的领域能力。
情感——“情感”。借助“圩日”,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一种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二)梳理课程内容(核心经验)。
幼儿园课程内容是课程游戏化教学的基本要素,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材料。它是根据特定的幼儿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目标为幼儿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总和,简单来说,就是幼儿学什么和教师教什么的内容。根据“我们的悦悦圩日”混龄游戏课程的目标及课程架构,其课程内容可以分为1.圩日相关的知识;2.烹饪的知识和技能;3.语言表达与沟通的经验;4.交往的经验;5.问题解决的经验;6.有关圩日的情感。
(三)课程组织与实施。
结合“悦悦圩日”混龄游戏课程的理念、目标及内容,主要以美食摊、游戏点、自由市场和悦悦服务站等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为载体,引导幼儿了解有关圩日的知识,亲身体验圩日游戏,感受圩日文化,获得语言表达与沟通、社会性交往及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技能,推动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悦悦圩日”混龄游戏课程结构
(四)课程评价。
1.幼儿发展评价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观察幼儿,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解读与评价,以便及时对教育行为进行调整,最大限度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体来说,主要由各班教师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列述的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领域的发展目标,对幼儿在课程中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分析、评价。
2.教师发展评价
在“我们的悦悦圩日”混龄游戏课程中,对教师课程实践能力与专业发展的评价,包括:衡量教师是否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兴趣;衡量教师是否明确幼儿所需要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衡量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班级课程计划,实施课程;衡量教师是否能观察幼儿的具体行为表现,给予科学分析与评价。
表1 基于广西民族地域文化的园本课程结构图
环境创设能力 |
设计 |
适宜性、丰富性、选择性、教育性 |
创造 |
新颖性、独特性、变化性 |
观察、了解幼儿能力 |
观察态度 |
欣赏、宽容、耐心 |
观察眼光 |
反映敏捷、判断准确、全面细致 |
课程实践能力 |
计划 |
适宜性、全面性、科学性 |
实施 |
科学性、有效性、整合性、灵活性 |
总结 |
及时反思、深度剖析、视角多元 |
评价分析能力 |
思考力 |
善于发现问题、理解幼儿行为、自我行为反思 |
研究性 |
汇总分析观察资料、了解个体与整体发展、建议和调整教育活动 |
3.课程实施评价
在我园基于广西民族地域文化的园本课程中,执行园长负责制下的“三位一体”的课程管理,建立“研发部”、“实施部”和“保障部”的管理网络,形成横向协作,上下联动的管理机制。

图2 课程管理网络图
(五)课程实施成效。
1.初步完成课程建构,实现地域文化与课程的联结
在我园“悦悦圩日”混龄游戏课程的建构中,我们综合采用目标模式、过程模式进行了课程编制,确定了课程目标、内容,通过美食摊、游戏点、自由市场和悦悦服务台等具体的游戏化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课程,采用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初步完成了课程建构。
2.课程的组织与实施:重体验,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悦悦圩日”混龄游戏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面,我们更注重幼儿的体验,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3.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得到提升
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基于广西民族地域文化的园本课程资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周边的环境,更为教师所熟悉、了解,能够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教育教学成效愈加明显。
4.激发了幼儿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幼儿(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
在基于广西民族地域文化的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们始终坚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边环境出发,深度挖掘广西民族地域文化资源,对此加以合理开发、利用,转化为我园的课程资源,组织与实施课程,激发幼儿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满足幼儿对生活、周边环境的探索需要,以此激发幼儿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5.积极推广教学成果,资源共享加强园际交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在建构“悦悦圩日”混龄游戏课程的过程中,明确课程理念,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探索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课程评价,形成了课程实践模型。同时,针对课程实践进行总结、反思,从课程建构和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方面梳理建构混龄游戏课程,实现课程游戏化的有效经验,物化有关游戏与教学、课程整合及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并通过送教入园、联动教研及专题分享等多种方式加强园际交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