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 奋力前行
桂林市学前教育十年发展总结
2010年,是中国学前教育发生历史性转变的一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像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给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盎然的春意,桂林学前教育也在这大好的时机里蓬勃发展,长足前进。十年来,全市幼儿园数量快速增加,在园幼儿逐年递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明显增长,幼儿园保教质量和办园水平显著提高,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得到较大改善,学前教育的内涵及特色得到进一步显现。到2020年,全市有幼儿园1113所,在园幼儿19.38万人,比2010年增加613所,在园幼儿增加8.3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2%,比2010年提高了24.4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888所,其中公办幼儿园328所,比2010年增加258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87.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1.05%。
一、创新机制,学前教育发展有保障
学前教育欠账多,底子薄,为破解学前教育公办资源不足、幼儿园校舍陈旧、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2011年,我市将“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学前教育发展体制改革试点”列为全市教育发展重大工程,并将学前教育发展的各项目标作为为民办实事以及绩效考评重要指标,大力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依法治教,政策护航合力强
根据国家、自治区有关部署,桂林市连续印发了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提出了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制定了桂林市学前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我市学前教育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2014年,桂林市人民政府下发了《桂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体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从土地落实、资金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市本级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从无到有,近五年,共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改善市本级幼儿园办园条件,对全市自治区示范幼儿园、市区集团化办园龙头园及多元普惠幼儿园进行奖励,为我市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2019年,建立了桂林市学前教育深化改革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学前教育改革的合力。
(二)完善机制,幼儿园发展可持续
过去,大多数公办幼儿园收费低,只能保持低水平运转,为促进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我市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承担的成本分担机制,并对公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实施动态调整。2019年我市进行了新一轮城区公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的调整,并适度提高多元普惠幼儿园收费限价标准,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
(三)扶持民办,入园矛盾得缓解
为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我市积极引导和扶持多元普惠幼儿园发展,建立了多元普惠幼儿园补助机制、师资帮扶机制,大力推进多元普惠幼儿园建设工作。近五年间,桂林市本级财政落实358万元用于奖励城区内的自治区级多元普惠幼儿园,各县(市、区)足额发放自治区多元普惠奖补资金,七星、象山、秀峰、叠彩、灵川等5个县(区)配套了本级奖补资金。并通过开展多元普惠幼儿园结对帮扶、普惠园教师培训,充分调动民办幼儿园举办者普惠办园的积极性,办园质量也显著提升。至2020年全市560所民办园自愿申报成了多元普惠园,其中不少园已经成为一位难求的优质园,如38所市级以上示范园中就有8所为多元普惠幼儿园,人民群众入优质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较大改善。
二、攻坚克难,发展障碍逐个击破
(一)加快建设,公办资源速扩大
2010年以前,全市134个乡镇只有3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而且绝大多数是小学附属园,规模小、质量差,入园难、入园远、无园入是普遍现象。为突破学前教育资源紧缺的困境,市政府、市教育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针对项目建设中资金不足、土地难落实等突出问题,各级政府想方设法,攻坚克难。如兴安县由县政府牵头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对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用地问题一路绿灯、优先拨款。仅2011年,就拨付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款988万元,用于5个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征地和园舍建设。并用“政府拨一点,幼儿园挤一点”的方法,多方筹集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2011年以来,全市共投资93981万元用于新建幼儿园、改建农村闲置校舍和农村小学教学点增设附属幼儿园。到2020年底,全市已建成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152所,实现了全覆盖。
(二)创新思路,教师编制得落实
随着新建幼儿园的数量激增,学前教育师资严重短缺,教师编制不足、师资质量不高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短板。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各地创新工作思路,多渠道补充师资。如阳朔县通过调剂中小学编制、核定公办幼儿园教师控制数等方式,先后增加了394个幼儿园教师编制,并招聘一批转岗教师到幼儿园,解决了幼儿园用人的燃眉之急。全县现有幼儿园在编教师248人,占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的70%,剩余编制将秉着择优招聘、优化队伍的原则逐年落实到位。
三、齐抓共管,办园行为不断规范
市教育局制定并下发了《桂林市幼儿园评估管理实施细则》、《桂林市幼儿园常规管理规定(试行)》、《桂林市幼儿园保教工作基本操作提示》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近两年桂林市先后出台了《桂林市“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桂林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方案》(六部门联合)、《桂林市无证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十部门联合),加强了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管理。通过狠抓常规管理检查制度、民办幼儿园年检制度、审批制度、挂牌督导制度等系列制度的实施,幼儿园办园行为不断规范,安全事故明显减少,办园条件日益改善,保教水平逐渐提升。
四、多措并举,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一)示范引领,优质资源渐扩充
我市秉持“以提高幼儿入园率为根本,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重心,以建设优质幼儿园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先后开展三期“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工程,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帮扶网络,帮助一批公办幼儿园快速成长。如在第一期帮扶工程中有9所幼儿园通过了自治区示范幼儿园评估,其中兴安县第一、第二幼儿园,龙胜县、恭城县幼儿园实现了从普通幼儿园到自治区示范幼儿园的三级跳。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区)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园模式,推动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如临桂区组建了四大幼教集团,发挥龙头园示范作用,以强带弱,以城市带农村,通过集团内部的同质化管理,促进区域内办学质量整体提升。从18个自治区认定的学前教育集团化试点园发展到5个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改革试点县,一批新优质幼儿园崭露头角,成为了全市学前教育的领头羊。目前,我市已建成23所自治区示范幼儿园,15所市级示范幼儿园,97所县级示范幼儿园,示范性优质资源占比12.13%。
(二)聚焦乡镇,农村学前展新颜
以前的乡村幼儿园除了桌椅板凳以外就家徒四壁,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和难点,我市在抓好布局规划和建设的同时,也把提升乡镇幼儿园质量放在重要位置。2016年我市印发了《桂林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指导方案》,并设立12个标准化建设试点园,2020年市教育局成立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团对乡镇幼儿园开展巡回指导。通过对硬件、软件的持续投入,乡镇幼儿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园容园貌焕然一新,教学水平日益提高。2016年全市表彰了60个学前教育先进单位,其中就有18所是乡镇中心幼儿园。至2020年,每个乡(镇)已基本建成一所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队伍稳定、管理规范、质量优良的标准化乡镇中心幼儿园,成为本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主力军。
(三)着力课改,教育改革显成效
我市以建设广西学前教育发展改革实验区为契机,以阳朔县、秀峰区为试验点推动桂林市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依托区内外优质资源促成了“安吉——阳朔”帮扶线的建立,通过成立课程中心组、开展课程基地建设、举办学前教育管理论坛、展示幼儿园特色活动,教师观念产生明显转变、幼儿园课程架构得到不断完善、区域教研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如秀峰区开创的“秀峰区TA3+1精准帮扶机制”成果内容3次在广西教育厅组织的会议中做典型发言和交流,研究成果得到《广西教育》“深度”栏目推荐,多篇研究论文在省级以上核心刊物发表。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开端,既是国计,更是民生,建设有质量的普及普惠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我们的目标与责任。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开拓创新,奋力实现“幼有所育”、“幼有优育”,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