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方向
为边境孩子打造一片晴天
凭祥市教育局
为有效改善民族边境地区因经济落后、人口分散、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差、教育水平滞后等因素造成的农村孩子“入园难,入好园难”的状况,我市以实施广西学前教育机制改革试点任务和广西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任务为契机,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方向,积极应对二孩政策和外来人口增加的新形势、新挑战,以扩大普惠资源供给为优先任务,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根本措施,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要保障,持续提升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幼有优育”的新时代需求,促进边境民族地区儿童身心健康幸福成长。
一、背景情况
凭祥市地处祖国南疆,西南两面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97公里,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全市土地面积65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4万人,流动人口8万多人。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8个边境民族地区县(市)之一,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曾饱受战争创伤,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与区内其他县(市)相比比较落后,学前教育发展也存在很大的不适应:发展机制、管理体制不完善,事业投入不足;城乡、区域、园际之间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薄弱、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低;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小,农村学前教育边缘化严重,农村“入园难”问题突出等等。这些问题,成为当前制约我市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因素。
二、主要做法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市积极探求学前教育的新起点和新出路,借助广西学前教育发展改革实验区的东风,结合边境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教育特点,大胆进行学前教育改革,研究制定扩大公办园和多元普惠幼儿园覆盖面的财政投入政策,以三大举措,着力扩大普惠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一)建立“投入机制”保障“公益普惠”。
强化政府行为,将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学前教育发展。
1.编内编外,同工同酬。我市由于人口基数小,可以调用的编制少。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了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市创新聘用机制,“采用聘用教师控制数”的方式来破解这一难题,核定教师控制数443个,目前正在分期分批开展招聘工作。
2.建立机制,奖优补弱。我市出台了《凭祥市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实施方案》、《凭祥市学前教育发展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建立学前教育发展激励机制,对优质幼儿园、普惠幼儿园升级实行奖励政策,每年安排10万元奖励优质幼儿园,对通过自治区示范幼儿园评估、崇左市示范幼儿园评估和崇左市一级幼儿园评估的幼儿园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每年财政拨款20万元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保障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对普惠幼儿园实施补助政策,在自治区多元普惠幼儿园200元/年的生均奖补基础上再由本级财政给予200元/年的生均奖补,给予农村边境地区普惠幼儿园生均400—800元/年的生均奖补。10年以来,共拨付奖补资金1478.56万元,其中本级奖补资金747.395万元,奖补的项目有“优秀幼儿园奖励”、“多元普惠幼儿园生均奖补”、“集团化办园奖补”等。
(二)运用“组合拳”破解“入园难”。
为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园难问题,我市创新办园机制,运用“组合拳”,着力破解入园难。
1.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公办民办并存。2011年以来,我市投入约9900万元,征地新建、利用小学富余校舍改扩建了15所幼儿园及购买设备。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合法举办幼儿园。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幼儿园从2010年的27所增加到现在的46所,其中公办幼儿园从3所增加到17所,多元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6所,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8.17%。
2.探索集团化办园模式,带动城乡均衡发展。为了解决编制、人才紧缺的问题,农村幼儿园建好后,我市交由优质公办幼儿园管理,大胆进行 “集团化办园”探索,扩大了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范围,让农村孩子也能接受优质学前教育。如今,我市已经形成“示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幼儿园”的三级集团化办园管理模式,带动了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高位发展,提高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公办幼儿园每代管1所农村分园,本级财政就给予3万元/年的集团化办园经费。
(三)落实“帮扶机制”提升“教学质量”。
我市引导示范园、公办园与普惠民办园建立对口帮扶,通过结对帮扶、联建共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深度共享。
1.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我市确定希望幼儿园等9所优质幼儿园作为结对帮扶试点幼儿园,每所试点园通过派驻交流、开展教研、进行示范教学等形式“手拉手”帮扶2-3所普惠性幼儿园,努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建立教研责任片区。我市创新学前教育教研平台,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按照地理位置相近的原则,结合核心园的办园特色,建立7个学前教育教研共同体,每个区域教研共同体由一个核心园(公办园)和若干成员园(村级园、民办园)组成。教研共同体的研讨方式,加强了我市学前教育保教工作和教研网络建设,提升不同水平农村幼儿园的教学研究能力,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帮扶园和教研共同体核心园,市财政每年给予3000—5000元的活动经费,用于支持帮扶园园长和骨干教师指导补助、往返路费、开展活动等。
三、成效缩影
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的建立,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提供了坚强保障,我市学前教育发生了从量到质的变化。
(一)教师队伍趋于稳定,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教师待遇的提高和保障、丰富的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在把好准入关和加强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我市青年教师成长迅速,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其中梁燕园长被确定为全区名园长培养对象,马海珍园长确定为全区智慧园长培养对象,莫甜老师被确定为全区名师培养对象。多名教师在参加历年的自治区级、崇左级的教师基本功比赛都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二)学前教育资源由城区向农村延伸,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不断扩大。
奖励机制的建立,吸引了许多有办园经验和实力的单位和优秀幼教工作者到农村举办(承办)幼儿园,激发了农村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活力。我市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农村幼儿园从0所增加到20所,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幼儿园,受益儿童约1500人。
(三)幼儿园办园质量提升,优质园所数量逐年增加。
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的建立,鼓舞了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士气,坚定了薄弱园向优质普惠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许多薄弱幼儿园纷纷转型升级,优质园数量不断增加,学前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不断提高。至今,全市有自治区示范幼儿园1所,崇左市级示范幼儿园8所,崇左市一级幼儿园7所(其中有3所在农村),市级优质园占幼儿园总数的34.78%。
(四)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惠性覆盖率持续增长。
我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0年的73.53%提升到了如今的97.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也达到了88.17%,高于国家的年度目标要求。
“为边境孩子打造一片晴天”。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的建立,是我市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改革的创新举措,为创造一流国门教育、造福边境人民、维护边疆稳定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