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贫县加大学前教育投入,两年内普惠资源覆盖率超九成
环江打赢学前教育翻身仗
本报记者 欧金昌
2018-06-10 来源:中国教育网

日前,环江县幼儿园城东分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玩积木。刘策 摄
■走进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特别报道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试点任务
●扩大普惠性资源
●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幼儿园教师队伍培养和补充机制
“我的孩子很幸运,在家门口就能上这么好的幼儿园。”广西环江川山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家长胡满松笑着对记者说。5年前,孩子出生时,他就盘算着要让孩子接受好一点的教育,决定送孩子到城里读书,但后来镇上建了中心幼儿园,他经过考察对比觉得办得也很好,于是决定让孩子留在身边上学。
近年来,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像胡满松这样能够就近送孩子入好园的家长越来越多。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年均财政收入仅三亿多元的“国贫县”,环江发展教育的压力很大,但该县秉持“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发展理念,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挑起了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的担子,给出了“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环江答案”。
经过两年努力,环江全县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实现了所有乡镇都有公办园的目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1.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2年的59.2%提高到现在的85.8%。
优化布局,公办园不能只有一所
崭新的教学楼、户外游戏设备和楼梯间布置,在环江县幼儿园城东分园,记者看到的是一番全新的景象。2016年9月,该园建成招生,这对当地来说具有不一般的意义,因为这是该县几十年来诞生的第二所公办园。
“我县过去的公办园真的太少了。”环江县教育局局长莫海畅说,“十二五”以前,该县普惠性学前教育十分紧缺,县城公办园仅有1所,12个乡镇中仅有1个乡镇建有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到50人,参加业务培训的教师不足20%。
“这样的状况显然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莫海畅表示,“必须做到全县教育‘一盘棋’,确保学前教育科学、健康、长效发展。”经过调研,环江决定科学调整全县的学前教育布局,在县城新建5所公办园、若干所民办园,满足城区适龄幼儿入园需求;在乡镇建立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在行政村努力实现幼儿园全覆盖,在连片的大屯设立幼儿园,满足乡村适龄幼儿入园。
“城东分园建成招生后,我们总园的招生压力缓解不少。”环江县幼儿园园长何鸿告诉记者,作为县城曾经唯一的公办园,该园过去招生一度不堪重负,许多保教活动难以开展。现在城东分园建成招生,另外4所公办园陆续投入使用,使得该园班额能够控制在25人左右,为进一步提高保教质量创造了空间。
近3年,环江共在县城划拨土地30多亩,用于新建公办园5所,在乡镇购置土地10余亩,用于迁建乡镇中心幼儿园两所。此外,多个乡镇还充分利用义务教育阶段布局调整后的小学旧址举办幼儿园,做到物尽其用,节省办学资金。
与此同时,环江在县城、乡村大力扶持一批民办园,不断满足群众的多元入园需求。环江未来之星幼儿园园长吴硕告诉记者,该园近两年得到了县教育局很多指导帮助,2017年被评为自治区多元普惠幼儿园,获得6万元的奖补资金,缓解了经济压力。
目前,环江共有幼儿园132所,其中多元普惠幼儿园就有38所,学前普惠资源覆盖县城、乡镇、村屯,学前教育布局趋于科学、稳定、合理。
统筹资金,教育投入多少都不为过
据公开数据,2014—2017年,环江县财政收入年均仅为3.6亿元。尽管县级财政收入较低,但该县千方百计为教育发展挤出经费,想了各种办法来发展学前教育。
在环江县川山镇中心幼儿园,园长覃桂芳滔滔不绝地与记者聊起园所的发展大计。该园建立在川山镇原中心小学旧址上,场地较为宽敞,硬件设施可满足日常教学所需。他们还结合本地的竹编手工艺,在教学楼的楼梯、走廊展示簸箕、竹帽等竹编工艺品,整个园所充满民族气息。
“教育投入多少都不为过!”近年来,该县领导班子定期召开教育专题会议,传达出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近3年,环江学前教育投入年递增1.5%,实现县财政从教育投入中拿出5%用于学前教育的目标。
一面自己“挤”,一面积极向上级“要”。环江用足用好各级各类学前教育发展政策,2014—2017年,统筹国家、自治区、县本级财政资金4731万元,用于新建、改扩建县城和乡镇的公办园。2016年,环江成为国家级实验区后,县政府当即决定3年内拨付配套经费2346万元,目前这些经费按计划逐步到位。
为了让乡镇公办园发展得更好,环江县政府按生均公用经费每人每年150元的标准拨付给全县的1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缓解其经济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本地的民办园,环江县各乡镇政府努力“扶一把”,尽力减轻其负担。都川凯祥幼儿园是该县穿山镇都川村的一所民办园,园所设立在该村原小学的旧址上,每年租金3万元左右。
“实际上,这3万元租金我们一分都不用掏。”都川凯祥幼儿园园长蒙涔涔告诉记者。按照租赁管理模式,该园年初会向乡政府交纳租金,但乡政府年终时会以奖补的方式返还给园方。“如此一来,我们的办园压力小了很多。”蒙涔涔对此十分满意。
教师培养,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
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幼儿园,教师从哪里来?环江的办法是中小学教师培训后转岗、调剂编制、政府购买服务、园所自聘。
覃桂芳就是经过培训后从镇中心小学转岗到川山镇中心幼儿园的,同时与她一起转岗来的还有另一名副园长。挑起新园的管理和发展重任后,覃桂芳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招兵买马”。
该园教师裴红霞,过去曾在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民办园担任教师,2016年初听说家乡的中心园在招聘教师,便毫不犹豫地回来了。她告诉记者,现在乡镇中心园待遇有保障、培训机会多,还能参与“转正入编”考试,让人看得到奔头。
近两年,环江公办园通过以上方式新增教师125人。今年,该县人社部门又为学前教育“开绿灯”,决定以招聘小学教师转岗到学前教育的方式,招聘20人充实到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
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了,又该如何确保他们教得好?环江独特的TOT培训模式,让幼教队伍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
据介绍,所谓TOT培训,就是“培训者的培训”,即先培训部分骨干教师,然后再由这些骨干教师培训其他教师。这一模式十分适合教师较为紧缺、无法全员脱岗培训的山区县。近年来,环江将这一模式运用到幼儿教师培训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县—乡—村”三级联动培训,成效显著。
环江县幼儿园城东分园建成招生时,总园一下子就派出10多位老教师到新园实行“TOT带动任教”,让新园各方面工作很快就步入正轨。该园新教师谭东慧至今仍记得“师傅”韦春秒带她上的第一节课。她说这种“带动任教”的方式,能让新老师找到努力的方向,缩短成长周期。
近两年,环江大力实施“国培”“区培”和县级TOT培训,实现全县幼师培训全覆盖。在教师培训上,环江坚持公办、民办同等对待。截至2017年,全县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从两年前的20%提高到现在的95%,园长执证率从两年前的15%提高到现在的97%。
目前,环江已初步建立起与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确保了保教质量不断提升。(本报记者 欧金昌)